查看原文
其他

是谁把“问题孩子”送进豫章学院?(上)(杜课353期)

2017-11-07 杜骏飞等 杜课

编前语

近期,有网友曝光江西豫章学院存在非法体罚,拘禁,虐待孩子和高额收费等问题,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。今天我们同杜老师一起来聊一聊豫章书院。


点击收听




谈“豫章书院”(上)

(谈话实录)



小王同学:

 

杜老师您好!今天我们想和您谈谈豫章书院事件。从杨永信到豫章书院,这些机构打着教育的名义,但实际上并不像一个教育机构,更像一个暴力机构,他们对待那些问题少年,用的那些方法都非常暴力,但是却能长期存在,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
 

杜老师:

 

这类书院在全国各地到处开张,而且经久不息,肯定是有市场的。存在着一批豫章书院的消费者或用户,也就是说,一些孩子只能到豫章书院去求学,同时他们的父母也只能把这些孩子送到豫章书院。所以它是一个市场需求的结果。

 

如果撇开教育观念不说,它在法律上如果有违法之处,那是我们的法律监督不足,行业管理不够。


所以关于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话题。

 

小王同学:

 

那为什么这样一个集中营式的地方,这些家长还会趋之若鹜呢?这个我非常不理解。

 

杜老师:

 

我们这样想,假定说你有一个孩子,他没考上一本、二本、三本,但是他总要求学吧,这是一个可能。第二种可能,你们家的孩子有些问题,比如说情绪管理上有问题,或者心理上有问题,有一些网瘾要戒,这个时候没有很好的社会辅助系统,你就会被迫寻求民间出口。所以去豫章书院的孩子其实都是苦孩子,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够,日常的教育水准不足,同时自己的能力有限,才会沦入到豫章书院。

 

所以,回过头来看一看,社会在这些孩子身上是不是投放了足够多的教育辅助资源?对他们的关怀够不够?为什么让他们进入到这些根本不符合教育要求的教育机构去求学?


一个良善的社会,应该好好关心一下这些教育底层的孩子,因为他们在这些学校当中,得到的并不是爱,而是害,得到的并不是教育,而是管制。可以想见,他们沦入到这种学校当中之后,并不会变得更好。这是体制之病,是社会之病。

 

至于家长糊涂,或者家长走投无路,这也是可能的。但是他们不能做的,社会必须接过来做。精英阶层是不是应该去关心?慈善组织是不是应该去关心?最重要的是政府应该有所作为。


比如戒网瘾,可以不用交给这类机构,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可以交给社区,交给专业机构心理辅导,而不要让他们进入虎口。


所以这是社会失职、系统失灵导致的。



 

小胡同学:

 

老师我看到有个消息说,有一些家长在网上搜到了豫章书院,并且知道它是一个以暴力手段对待孩子的一个机构,但他们却仍然选择把孩子送进去,所以我想问,为什么他们会寄希望于以暴力手段来改变孩子呢?

 

杜老师:

 

你这个问题非常好。其实在中国它有一个深层次的历史背景,许多人对军事管制是不排斥的,甚至是有好感的。有这么一代两代家长是希望用规训和惩罚来对待所有人,包括他的孩子和他自己的,这是一个不良的历史文化积淀。

 

另一方面来说,有很多家长,他并没有在情感、文化、教育观念上学习过怎么做父母。社会对这些家长的关怀也不够。同时,他们还是历史负面遗产的牺牲者。

 

你可以想象,一群不靠谱的家长,才会培育一群不靠谱的孩子,然后,更加不负责任地把他们扔到豫章书院去,形成一个恶性循环。这些孩子毕业之后会不会也会成为一群不靠谱的家长?他们的下一代如何,也可想而知。这就是社会阶层不断沦落的一个关键。

 

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历史文化有缺失,当下的社会关怀也没有照耀到他们身上。有多少人给这些家长做辅导?有多少社会工作者,政府机构,慈善组织去关怀这些家庭?我相信他们连一堂家长课都没有听过,更加不要谈什么社会心理,教育心理。没有更多的资源去支持这些阶层向上发展,他们能够维持现状就不错了,这就是我所说的系统失灵。


不能只埋怨个别家长,如果你在那个社会阶层,你大概也会手足无措。

 


小王同学:

 

那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社会症结,我们该从哪里切口?

 

杜老师:

 

改变呢,一种是从上至下,一种是从下至上。从上至下的做法就很简单,那就是以国家之名从制度上关怀,改进整个社会系统。比如建立辅助的设施,给足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来帮助这些孩子,残障的孩子、五保户、伤残军人都有扶助,那么这些问题孩子是不是也应该有?社会底层教育不良是不是也应该有?不懂得如何做家长的这些家长们是不是也应该有?这是社会稳定、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一个关键政策。这是从上到下。

 

可以想象,国家意志力所到之处,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除非国家不想。在我们这个举国体制的国家很多事情其实还是可以做到的,我们上亿的农民都脱贫了,这件事很难吗?不难。

 

自下而上,我们作为普通人,老师、同学、白领,如果对这些问题忧心忡忡,与其去奢谈一些主义,不如踏踏实实给一些真关怀。我们没有金钱,我们可以献知识,如果我们没有时间,至少我们可以呼吁。所以至下而上指的是从我做起,从小处做起。

 

假定你的亲戚当中,有两个这样的孩子,你可以打电话去,对不对。告诉家长,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。你将来做了记者之后,可以写文章去揭露这样的现象,如果你是一个网民,你可以发帖子,转发文章。


我们的目标就是消除不平等,消除不正义,捍卫教育的高尚精神。




【通知】杜课小助手之前出现了一些异常,导致很多粉丝未能及时进群,现在异常已修复。请想进群的粉丝重新扫码添加小助手。



感谢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


往期精选


人物:阿米尔·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,留下这九句话当得起“风骨”二字的,大约只有他这样的奇男子了鲁迅先生


视频: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


文字:杜骏飞:“学习的最高境界,是做沉静的飞鸟”这是你步入大学的第一门课 一条微博引发的骂战(下):超越性别之争


关注“微博掐架定律”突然火了,作者杜老师怎么看?杜骏飞:一个教师的自白什么油腻?什么中年男?“家委会”是这个社会的缩影


音频:一诚天下动青春喜欢同一首歌,我们会是灵魂伴侣吗?微信里的楚门世界一个互相称“亲”、互扔表情包的时代


元能力养成: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 利他 运动乐群


鸣谢:
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

    编辑|白姑娘

   责编|胡园 王静颖


         杜  课

邮箱:njuduke@163.com

不学不成  不问不知
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